江南说起鹿西,那是唯一一个远离洞头区的乡镇政府所在地,也是一个未曾通桥,与本岛隔海相望的岛屿。对于一名摄影人来说,总喜欢跑到偏僻边远、人迹稀少的地方去创作采风,拍摄出来的照片才会与众不同。尽管当地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供于摄影创作的地方星罗棋布,景点众多。
早上九点多钟,我们开车到元觉码头,将乘坐十点三十分这一班轮渡。经过一番防疫安全检测后,我把车子开上船,船舱里排满了大小车子十几部,楼上的客舱也坐满了人。轮渡中途停靠大门码头,再转往鹿西。约一个小时的海上航行,我们顺利抵达了鹿西码头已是中午时分,天气晴朗,微风。
记得三十几年前,即一九国庆前夕,我来过鹿西一次。当时,我在县文化馆工作,出差乡里文化站。后来,下海经商,到海南三亚。时间一晃而过,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事。
我的脑海里,始终绕系着一件事——新旧对比江南,过去和现在。眼睛所见之处,总是回忆当年来鹿西的情景:
一个简易的码头,仅能轮流停靠一艘渔船或交通船。岸上没有像样的公路,只有狭窄的土路。没有公交车,村与村之间的交通,只能步行。民房都是一至二层用岩石建成的房子……
原有的码头已经改扩建,根据不同的潮汐,可同时停靠多艘渔船。又在昌鱼礁建立了一座新码头,专属客运。沿海岸是一条几公里长的宽阔双车道水泥公路。岸上一排排五至八层的民居,新建成的一条商业步行街。在道路两侧的路灯杆上,用有机板做成的小灯箱,就像一面面鲜红的五星红旗。有些临街铺面,还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迎国庆佳节的热烈气氛。
昔日的渔民做起了民宿,每逢节假日,前来观光旅游的客人纷至沓来,往往是门庭若市、一房难求。
这与三十几年前我所见的情景,那种简陋落后的渔村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这是鹿西岛,借助改革开放和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东风,兴建起来的一座具有现代风格与地方风情的网红岛屿。
我们在一家装修简约又不失时尚的民宿住了下来。吃了两碗面当午饭。午休后,三点钟,手机定好时间,准时出发,汽车导航白龙屿。
越野车在盘山公路上左转右拐,时而从窗外飘进来一阵阵鲜花的香味,沿公路两侧种植着盛开紫色花的树木。
车行驶了二十几分钟,便到了一处半山腰。放眼望去,白龙屿近在眼前,它宛如一条蠢蠢欲动的蛟龙,安详地伏在大海碧波间。几个出口处,用三四座大桥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自然的港湾。桥墩下用渔网相隔,外海与港湾的海水随着潮汐的变化融为一体。因此,这里被誉为养殖黄花鱼的天然牧场。
在白龙屿入口处,我把车子泊在一个小型停车场。已有一辆旅游中巴车和两部的士停靠在这里,刚好有一个位置空着。
我们背起摄影包,扛着三脚架,一边从用水泥砌成的台阶下来,一边观赏着眼前的景色。波浪翻滚着雪花扑向岸堤,巨大的波涛声摄人心弦。
临近海边,我发现一处礁岩好像一只活灵活现的乌龟。龟首向着西方,龟尾便是这条长堤,蜿蜒数百米,蔚然壮观。
老强对着岸边的礁石,用慢门拍雾状、拍拉丝。换滤镜,找角度。一个镜头,利用不同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反复拍摄,直到拍得满意为止,才会挪动一个地方。
有老强在身边,我多了一份信心,胆子也大了。老强毕竟来过几次鹿西,对这里的一切熟门熟路,了如指掌。说实话,平时一个人在海边拍片,真是硬着头皮,提心吊胆。闻听那大海的咆哮声,心生敬畏。有个伴,有啥事也有个照应。
又过了一座桥,前面一座大礁岩,紫红色,一条恐龙栩栩如生地趴在那里。它昂首挺胸,注视着远方,似乎在呵护和守卫着这一片大海。有许多游客站在那里拍照留影,舞着小红旗发抖音。
我走过一段礁石,发现那边还有一条白色的鲩鱼岩,地标性的美女石……站在这里,对着眼前这一带偌大的礁岩,你尽力发挥自己大脑的想象力,变幻出心中的各种影像。
拍得满头大汗,衬衣都湿透了。我坐在礁石上的阴凉处歇会儿。从摄影包里取出水壶和毛巾,几个刚从超市里买来的小蛋糕和柑橘,和老强边吃边聊着。中餐的那碗面,让刚才的一阵忙碌,早已消耗殆尽了。
眺望着碧蓝的海水,耳听浪涛声,凉爽的海风拂面而至,心里顿时油燃了一种逍遥自在的惬意。
有人说,拍片结果不重要,享受过程才是真。放弃功利,把摄影当成一种修心养性,锻炼身体,开阔视野的劳动,也未尝不可?
这时,我们发现不远处,有个人穿着绿色外套,手拿着三脚架走过来。老强向她招招手对我说,她是小萍。刚才我告诉她,下午我们三点钟去白龙屿拍片。
小萍是鹿西岛土生土长唯一的一名摄影家。我们在今年四月份期间去鹿西拍片的时候认识的。她五十余岁,待人热情又健谈,在供电公司工作。业余时间喜欢摄影。初学时,还坐船到洞头和温州进行培训。现在,不管是哪个摄影家到鹿西,都要找她。她在与这些摄影家的交往中,慢慢从入门,到独立创作。如今,在宣传本岛的工作中,许多单位都用她所拍的摄影艺术作品。
小萍带着我们,指点那块礁石、那个角度为最佳拍摄位置;什么时间段,在那个地点可以出片子……
太阳落山后,晚霞逐渐暗淡了下来。天空由深红、粉紫、浅蓝、灰暗,每分每秒在变化着;诚然一个大舞台,每时每刻在向世人演绎着大自然的杰作。
看着天色已晚,我们收拾东西,背着沉甸甸的摄影器材,虽然有些劳累,但心里收获着满满的喜悦和欢愉。
在鹿西,它的招牌菜就是黄花鱼,它味道鲜美,肉嫩色黄,而且都是白龙屿放养的。逢年过节是家家必备的一道名菜。尤其出嫁的女儿,要备两条随嫁妆相送——意喻黄花闺女。
吃了晚饭,溜达在步行街,许多民宿早已亮起灯光,有些外墙还用霓虹灯装饰,格外引人注目。三三两两的游客在散步,一个水果摊前坐着七八个妇女在聊天乘凉。
岸边一片沙滩,沙滩上陈放着一些网红打卡的装饰物。我们转过去,赤着脚,漫步在沙滩上。
阿萍介绍道,以前这里打台风,沿岸的房屋都受影响。前几年政府出资兴建这种人工沙滩,填埋深度有的地方达五六米。造福了一方民众,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现在,村民们再也不用谈台风而色变了。
天上闪着星星,微风习习。舒软的沙子江南,从脚趾间穿过;坐在摇椅上晃动了几下,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时代;到海里踏水,冰凉的海水让白天的辛苦顿然一扫而光。
听说宋朝时有个海盗在鹿西,是一名被贬将军,至今还留着八角井。他把海上打劫来的金银财宝偷偷扔进这个水井里隐藏了起来。阿萍的话,立即勾起我们的兴趣。由她带路,来到了一条位于民房里的小巷子。
八角井,目测直径宽约一米八,井沿用青石砌成。井边有几条自来水管直通到井里。距离水井两三米的地方,有一棵百年老榕树。树枝发达,树冠范围可达上百平方米。它遮风挡雨,给一方民众带来一片祥和与安宁。
我似曾相识地望着这口井和这棵老榕树下的那块碑文。三十年前我看过,还依稀记得。
后来有人从井底下挖出两块石板,上面篆刻着文字。至于那些财宝,早不见踪影了。阿萍说。
我们回到旅馆,老强带来了手提电脑,把今天所拍的照片让我们分享。又谈了创作心得,相互交流一些摄影经验。因为明天要早起拍片,阿萍回去了,我们也休息了。
第二天早晨四点三十分,老强自然醒,我也醒了。也许是久不拍片,累了,昨晚身子一贴上床,便睡着了。我们洗漱完毕,五点钟准时从客栈出发。半路接上阿萍,一行三人,往道坦岩出发。
一路上,看见许多晨练者,大都是上年纪的老人,男女都有。天刚蒙蒙亮,我开起大灯,行车格外小心。尤其在转弯的地方,还特意吩咐坐在副驾驶室老强注意观察,防止发生意外。
道坦岩位于去白龙屿的公路上,十五六分钟便到了。天边泛起一道道彩霞,空气清新的林荫小道,小鸟在树上鸣叫着。我们加快了步伐,不容错过初晨的阳光。先步行一段下坡石板路,再走过用木材做的栈道,约十几分钟,便到了海边。
出发之前,我们做足了功课。如同行军作仗,有备而来。从手机的天气栏目里了解了日出及日落时间,还有潮汐表。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我则是腰绑护腰带,膝盖套护膝,全副武装。经验提醒我,在海岸礁石间行走,一切小心谨慎,容不得有一丝闪失。
偌大的一块岩石,方圆有一千多平方米。除了长年累月,风吹日晒的侵蚀,留下几道沟沟坎坎,其岩石表面几乎是平坦的。怪不得人们称呼它是一个晒稻谷和鱼虾的好场地。站在这里,可以看见身后巨大的山峰,悬崖峭壁,仿佛让仙人用神斧一手劈开,海边还散落着当初那些坠落的十几块大岩石。
一轮红日浮出水面,霞光万丈,气势磅礴,万物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阳光江南。它唤醒了经过一天沉眠的大海天空,岛屿礁岩,树木和小鸟。一切从沉寂中鲜活地呈现在面前。它充满生命力,朝气蓬勃,万物复苏。刚才还一片阴暗的大海,顿时一片明亮,几只轮船航行于洋面上;灰色的云层,瞬间染成了彩霞;海水带着波浪涌向岸边,在岩石上激起朵朵浪花……
回首观望对面的妩人岙,陡峭的山体绵延数公里。山上有葱绿的树木,几朵白云飘浮着,一轮弯月悬挂在蓝色的苍穹。清澈的海水与天空同色,衬托着岸边的礁岩。在初晨阳光的映照下,部分岩石呈现紫红色,金黄色,浅红。其岩石的造型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有七仙过海,孔子论道,恐龙入水等奇观,在此不便一一类举。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陶醉其中。
我忽然觉得,这里的山脉形状,奇岩异石,可以与洞头著名的风景区半屏山相媲美。
鹿西拍片三天,我余兴未尽。也许是受天气影响,受季节影响,受潮汐影响等等。真正要拍好鹿西,展示鹿西与众不同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不是三两天的事,非要下一番苦功夫不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风雨阳光,刮风下雪……然而,我们从阳光、山岩、大海中寻找到了摄影的快乐和灵感;用光影和热情谱写了鹿西人民的美景。
返程时,在轮渡码头,一名五十多岁的工作人员知道我来自海南三亚。他兴奋地说,这几年,鹿西有几十艘渔船在海南捕鱼生产,挂当地牌照。一方面政府有补贴;另一方面与当地渔船融为一体,收入可观。
渡轮徐徐离岸,凭栏望着岸上的那一幢幢白云蓝天下的民居。我想说,鹿西,我还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