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摄影日:16款影史经典相机回顾JN SPORTS
发布时间:2024-11-17 03:01:58

  江南,是所有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的节日。摄影发展至今,除显影技术外,器材的更迭也在其中成为重要的一部分,或留存史册或在今日依旧受人追捧,这些经典相机你应该知道JN SPORTS。

  Graphic相机在20世纪30至50年代发展到达顶峰,它被广泛应用在新闻摄影中,而老式4X5拍摄速度过慢,格拉菲采用了一种拥有6张叶片的Grafmatic片盒,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拍摄。

  最传奇的故事恐怕就是这张《国旗插上硫磺岛》了,这张照片是由美国战地摄影师乔· 罗森塔尔(Joe Rosenthal) 使用Speed Graphic拍到的。这张照片也让乔·罗森塔尔获得了1945年的普利策新闻奖。当时罗森塔尔在士兵升起美国国旗时抓拍了一张,之后不确定照片是否清晰所以又让士兵摆拍动作补拍了一张,而究竟发表的是哪张?摄影师也不清楚了。

  1887年,瓦伦丁·林哈夫在德国慕尼黑创办了一家精密机械厂,致力研究高性能的镜间快门并研制新式相机。将近四十年后JN SPORTS,制造出了经典的Technika系列技术相机。

  Technika III型于1946年投产,机身前盖的设计让它相比单轨大画幅相机更适合在户外使用。III型旁轴测距功能,提高了对焦拍摄速度。

  Sinar(仙娜)相机最早源于1879年瑞士人卡尔奥古斯特·科奇开设的摄影工作室,虽然肖像摄影是当时的主营业务,但是他还是对风光摄影更为迷恋。但由于当时的设备都又大又重,所以他才萌生了自己制造一台称手的机器的想法。

  仙娜最知名的P系列诞生于1970年,但实际上早在20年前的1948年,仙娜出品的第一台单轨相机就为P系列奠定了基础。P系列相比传统的大画幅相机,可以进行更多角度的调节,同时又能保证每个调整角度都以高精度完成,有这样的设计,所以仙娜相机深受工业和科学领域欣赏并得以广泛应用。

  大画幅相机的使用者往往都是来自科研或者工业摄影以及纯艺术摄影领域,其中一位知名摄影师Gregory Crewdson就是仙娜8×10型号的使用者,除了他所拍摄的照片的细腻与精细之外,就是其独特的电影感,因为他就是按照拍摄电影的方式来拍摄每张照片,甚至有些照片单张成本高达100万美元。

  Ebony相比于其他大画幅相机品牌可能并没有那么为人熟知,但对于了解它的人来说,无一不被他所吸引。Ebony同样源自于摄影师的初心,来自日本的建筑摄影师坂梨裕美(Hiromi Sakanashi)于1981年创办, 坂梨裕美的座右铭是“易于使用和耐用的产品”。Ebony相机的机身材质主要采用高级的印尼黑檀木,这种木材质地非常紧密,密度高于水,而且加工也非常困难,不能使用钉子,因为钉子会造成木质的开裂。但这些制造工艺上的难点,又恰恰是Ebony这种木质的优势,因为它稳定性极佳,哪怕在温差变化很大的环境中也不会弯曲变形。加上质轻防锈且钢性极好的钛金属,为Ebony相机的耐用性提供了最大保证。曾经就有日本媒体报道过,一台Ebony相机从六楼跌落,经过维修又像新的一样,这对于金属相机是不可能的。

  虽然Ebony相比其他大画幅相机的历史要短暂很多,但是不妨碍它在专业摄影师群体中的口碑。此前就有一组使用4×5相机拍摄朝鲜的照片,摄影师Charlie Crane使用的就是这台Ebony 45s。Ebony除了4×5外也有8×10甚至16×20的尺寸,来自北京的摄影家蔡元就是它的重要收藏者。

  对很多人来说,禄来相机就是“双反相机”的代名词,不过实际上,早在1920年在德国不伦瑞克创立的时候,公司的名字是Werkstatt für Feinmechanik und Optik,Franke & Heidecke(福兰克和海德克精细工艺和光学作坊)。几经改名之后才称为现在被人熟知的Rollei(禄来)。但真正让禄来走进黄金年代的,其实是从20世纪50年代发展壮大的双镜头反光相机——Rolleiflex。而所有禄来双镜头反光相机中当然就是Rolleiflex 2.8F最为知名。

  为什么是2.8F呢,因为在禄来使用的两种光圈F2.8和F3.5的机型中,2.8F采用的两种顶级的光学结构,分别是以蔡司的Tessar结构制作的Planar镜头和以施奈德镜头的Xenar结构制作的Xenotar镜头,无与伦比的光学素质让2.8F在当时的中画幅机型中叱咤风云,而两种镜头结构带来的成像“质感“差异在现在还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禄来相机轻巧的体积和极为出色的画质为摄影师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摄影体验。凭借这些,禄来相机成了很多摄影师背包中必备的一台机型,而使用禄来进行创作的摄影师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就包括了中国摄影师最熟悉的安塞尔·亚当斯。当然除了亚当斯之外包括日本摄影师有元伸也、须田一政也都是禄来的忠实拥趸。不知你在看到须田一政拍摄的《风姿花传》时,能否想到他是在用怎样一种心情按下禄来相机的快门的。

  从哈苏的历史中选出一台相机作为代表机型,非哈苏500C莫属了。哈苏500C作为哈苏500系列的第一款机型正式诞生于1978年。在此之前从1953年到1957年间已经有多个原型机投入到使用当中。而500C最大的变化则是将此前哈苏1000F机的焦平面快门改为了一直沿用到现在的镜间快门,同时还与卡尔蔡司合作为500C设计了一系列高素质的镜头。

  模块化相机的理念虽然最早在大画幅时代就已经被创造,但实际上把模块化相机发扬光大的还是在中画幅时代。即便今天提起新闻相机,大家第一反应都是佳能的1DX以及尼康的D系列机型,但在更早的年代,日本新闻摄影机的代名词却是另一家有着更为悠久历史的相机厂商——Mamiya。其中将“Press”直接融入相机型号中的“Mamiya Press”就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闻专属相机。同样采用模块化设计的Mamiya Press当时主要的竞争对手就是来自美国的格拉菲。在大画幅更出色的画质与更小画幅如徕卡带来的便利性中间,Mamiya Press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2005年一部名为William Eggleston in the RealWorld纪录片忽然闯入人们的视野,讲述的是彩色摄影之父William Eggleston, 在他生活的田纳西州孟菲斯郊外创作的故事。纪录片第一个镜头便是Eggleston在孟菲斯夜晚的街头,紫色的霓虹灯的照耀下,透过Mamiya Press的观景窗构图,调校着焦点。

  双反相机由于天然的结构设计原因,历史上大部分机型都是固定镜头无法更换的。而从1948年模仿Rollei制造出第一台双反相机Mamiyaflex之后,Mamiya就开始了在双反相机结构设计上的探索之路,其中集大成者便是这台可换镜头的双反机型——Mamiya C330。C330一共有七颗可换Sekor镜头,分别是55mm F4.5、65mm F3.5、80mm F2.8、105mm F3.5、135mm F4.5、180mm F4.5以及250mm F6.4,囊括了从广角到长焦的各个焦段,而每个时期不同的版本也使用了不同的镀膜技术,保证了镜头素质的不断成熟与完善。

  Mamiya C330因为出色的画质和镜头更换系统,让它拥有大量的使用者。但其中有一位独特的玩家格外引人注目,下图里黛安·阿勃丝手持的相机就是这台玛米亚双反。

  在相机设计史上,有很多的天才诞生,其中日本Pentax的菅野久成就是这样一位。正是他在进入Pentax工作之后,一次与社长松本三郎的闲聊中,两人一拍即合的理念促成了这台“画幅大一点的单反相机”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135单反相机已经经历过Nikon F的洗礼,开始大面积的流行起来。当1969年有着和135单反相机一样造型和构造的Pentax6×7单反相机一经面市,就引起了摄影圈的轩然。这架使用120/220胶卷的Pentax 6×7相机,就犹如一台放大了的135单反相机一样,熟悉的操作方式可以让每个使用过135单反相机的摄影师轻易上手操作,没有任何隔膜的感觉。但是6×7cm的画幅的成像面积却几乎提供了5倍于135相机24×36mm的成像面积,照片的精细程度给每位习惯于135单反相机的摄影师带来了新的视觉冲击。

  日本摄影圈有这样一句话,“只要是你能叫出名字的摄影家,他们都拥有至少一台Pentax6×7 ”,不论这句话的真实性如何,至少能表达出摄影师对这台相机的喜爱。而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中国摄影爱好者的老朋友——荒木经惟。正是在1972年辞去电通公司工作之后,用“辞退金”买下的那台Pentax 6×7和Takumar 55mm F3.5, 让他拍下了拥有强烈“荒木”风格

  说起大名鼎鼎的Makina相机,就不得不提他的创始人土居君雄先生,正是他在1975年前往德国亲自采购新相机时,与年迈的Plaubel先生签下协议, 买下了Plaubel品牌以及旗下Makina相机商标,并以“制造理想化的相机”为目标,开发出了全新的Makina相机。而Makina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除了它精密的折叠机身与金属工艺之外,就要数这枚Nikkor 80mmF2.8镜头了,正是这枚来自日本最强光学公司Nikon的定制镜头,使得Makina67成为了固定镜头旁轴相机中的传奇机型。

  Makina67搭配Nikkor 80mm F2.8镜头绝对算得上最令摄影家着迷的器材,例如荒木经惟就曾有多张手持Makina的工作照出现在媒体中,2001年日本每日放送电视台为摄影家金村修拍摄的纪录片中,一部Makina67更没有离开过摄影家左右。事实上,不仅在日本,世界上很多摄影家也都被Makina 67所征服,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就是个Makina迷;马丁帕尔就收藏了Makina 67、Makina 670、Makina w67全部型号。

  Bessamatic作为福伦达的第一台相机,诞生于1959年。但实际上福伦达品牌却是从1756年就已经在奥地利创立。Bessamatic虽然并没有赶上叶片快门相机的第一波热潮,但它却是世界上第一部内置测光表的单反相机。同时,Bessamatic还在当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支用于照相机使用的变焦镜头——36-82mmF2.8 Zoom。Bessamatic的做工极为讲究,纯机械结构的机身设计保证了这台诞生于上世纪中叶的机型在如今依然可以精准地运行。而这台相机凭借140000套的出货量成为了当时的流行“机王”。

  Bessamatic的成功引来了不少品牌的“妒忌”。1962年,福伦达陷入了危机,竞争对手企图偷走福伦达的研究成果。福伦达立刻对它的单反相机进行了改进,在原有的设计基础上在机身正面增加了一个突出的镀铬小方块,其中包含的小棱镜可以让使用者直接在取景器中看到光圈和快门速度。

  1962年2月20日, 美国宇航员John Glenn乘坐“友谊7号”飞船进入太空。在飞越太平洋时,他拿出一台经过简易改装的相机,对着猎户座拍摄了几张紫外线光谱照片,这台相机就是美能达Hi-Matic。美能达Hi-Matic发布于1962年初,是一台使用硒光电池测光的联动测距相机,装备一枚45mm/F2或45mm/F2.8的Rokkor镜头,具有快门优先自动曝光功能。简单的曝光设定,使得宇航员只需要对它进行简单改造就可以让它适应于航天拍照使用,而美能达也对这段与NASA的“合作”非常骄傲,甚至在2006年推出的影像行业新闻上还提及此事。

  实际上,当年是John Glenn选择带这台相机上太空,并不是NASA官方的决定。这台Hi-Matic是JohnGlenn在执行任务前,去可可海滩理发时,顺道在当地一家杂货店里买的。选择它也并非Hi-Matic有什么高性能或特别坚固耐用,只是因为它有简单的快门优先自动曝光模式(事实上Hi-Matic只能自动曝光,没有手动曝光功能),不用费心再考虑测光而已。

  陈列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里的美能达Hi-Matic,背景被蓝光照亮的是友谊7号宇宙飞船

  在佳能相机发展的历史上,佳能AE-1机型可以算得上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款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日本相机工业整体在从传统的机械化向电子化转型,而佳能在1974年1月成立的“新机型X开发计划”就是孕育出世界上首台搭载CPU的35mm快门优先式TTL自动曝光单反相机——AE-1的原因。

  尽管第一次在相机中加入了CPU元件,但是为了更大量的出货生产,佳能决定使用大量塑料零件组装机身。这也使得相机的成本与之前的机械相机相比大大降低,同时机身重量也得到了极大减少,功能上的优势以及成本下降导致的低廉价格,使得单反相机第一次可以走入工薪阶层。由于AE-1的热销,让佳能成为世界上最具实力的35mm单反相机生产商之一。

  佳能AE-1的热销不仅让它成了当年最受欢迎的机型之一,同样让它出现在了很多热门电影当中,其中由宫崎葵主演的《只是爱着你》中,作为主角的摄影师更是凭借这台AE-1穿起了整部电影的线索。也因为这部电影的原因,佳能AE-1的二手机型在国内市场一度爆火。

  如果要评选出一个最让人遗憾的品牌,那恐怕我要大胆地投给“柯尼卡”一票,这家2006年4月1日之后彻底告别照相器材的品牌,实际上早在1873年就已经成立,前身为小西屋六兵卫店。1876年,公司在东京创建了Rokuoh-sha,这是一个专门从事感光材料和后来的摄影器材研发的部门。从柯尼卡发明的日本第一部便携式照相机Cherry到1948年Konica I 问世,柯尼卡在日本一直拥有影像行业的领先地位。

  而1991年发布的这台Konica HexarAF(柯尼卡巧思)则可以视为集柯尼卡品牌大成之作的典范,虽然采用的是一枚35mm F2的大口径固定镜头,但出色的光学素质与极为强悍的相机功能,让很多摄影师直到今天依然把它当作自己的主力相机使用。

  关于这台相机坊间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言,恐怕就是那个赵嘉在《七种武器之三:袖珍相机》里讲的故事了。传说1992年Konica推出Hexar的时候,在中国曾经开过一个很不错的推广会,设计师当时倒是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你怎么用leica那支35mm/F2的镜头,你就可以怎么用Hexar的这支35mm/F2头,你不会发现它们之间有任何的差别的……”这段话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到底巧思上的35mm与徕卡35mm什么关系?让人很难不浮想联翩。后来几乎每碰到一个巧思的玩家,他们都要引用这一段。

  相机制造工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便几乎全面转型自动化相机的道路。凭借着相机本身自动化功能的“名机”更是层出不穷。而其中有一台励志要超越徕卡相机的机型更是在1994年德国科隆相机博览会上一经亮相便引起巨大轰动,那就是京瓷公司推出的——Contax G1以及它的四枚蔡司定焦镜头。Contax G1更是宣布了旁轴可换镜相机正式进入到了自动对焦的时代,这也是首次在旁轴相机上完全实现自动对焦、自动曝光等当时主流单反相机才拥有的功能。

  Contax G1的大胜想必有大半的功劳都归功于与它一同推出的康泰时G系列定焦镜头,即便是把时间线年,依然有大量摄影师将G系列镜头转接到其他品牌的数码相机上使用。

  Contax G1推出后,京瓷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推出了它的第二代机型Contax G2,而高达1/6000s快门速度以及1/200s闪灯同步速度的参数即便到了今天依然在旁轴相机上格外夺目。尽管人们期待的“G3”甚至数码“G”都迟迟没有到来,但并不反感胶片机型的G1、G2还在被很多人使用,其中“G”系列也备受时尚界推崇。最著名的算是为i-D、Purple等时尚杂志掌镜的Juergen Teller了,它依然在使用Contax G2在进行创作。

  照相机进入到千禧年之后,数字时代就已经是绝对的潮流并且以无法阻挡之势汹涌袭来。但我们依然要在这胶片相机终结的时代,选出一台最有代表性的相机的话,那一定是京瓷公司在2001年推出的这台——Contax T3。人们谈论T3时,虽会把它归为“傻瓜相机”,但总是会在前面加上“豪华”二字。

  T3拥有比上一代机型T2的Sonnar T* 38mmF2.8素质更为优秀的Carl Zeiss Sonnar T* 35mmF2.8镜头。在机身设计上也更加精巧。机身体积比T2大幅度减小,重量也轻了20%JN SPORTS,犹如一枚烟盒大小,但却拥有无与伦比的光学素质。

  虽然Contax T3发布在胶片相机时代即将没落,数码相机蓬勃发展的初期。但到了现在,Contax T3好像又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经过潮流杂志、时尚达人的包装之后,Contax T3摇身一变成为了时尚单品,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要知道2001年Contax T3上市的价格是98000日元(约6208元人民币)。而二十年过去了,现如今二手ContaxT3的在国内居然能买到上万元。不禁令人感叹,偶像的力量啊。

TOP